首页

调教喝圣水

时间:2025-05-30 01:02:59 作者:让精彩民俗游持续助燃文旅消费热 浏览量:29902

  央广时评 | 让精彩民俗游持续助燃文旅消费热

  端午临近,民俗游热度持续攀升。来自旅游平台的数据显示,“龙舟基地”近期搜索量同比上涨216%,“龙舟文化园”搜索量上涨147%,温州、佛山等地成为龙舟文化体验的热门地。同时,随着入境游政策的不断优化,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通过民俗游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民俗文化是文旅产业的“富矿”。今天,民俗文化既蕴含经济开发潜力,又承载文化传承使命,更是打造地域品牌、延伸产业链条的关键抓手。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游已成为激活文旅消费的重要引擎。譬如,这个端午假期,我们可以在浙江乌镇享受“长街粽宴”,也可以到安徽宏村体验微缩龙舟赛。在福建福州,当地依托龙舟文化推出多条内河游航线,串联起了多个历史文化街区和潮流商圈……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游,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产品供给,更以文化赋能消费场景,为假日经济注入澎湃动能。

  推动民俗游高质量发展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必答题。如今,人们对端午出游的期待,早已超越“吃粽子、饮雄黄酒”等浅层体验,进而追求文化内涵的深度体验与情绪价值的共鸣。特别是今年,端午节与儿童节“喜相逢”,亲子游、家庭游成为出游主力,许多家长期待孩子能在民俗体验中进一步亲近传统文化,这对旅游服务供给侧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讲既好“民俗故事”,又做活“文化场景”?如何让“头回客”变“回头客”,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从现实来看,让民俗游焕发持久生命力,持续形成文旅消费新热潮,让广大游客在可感知、可参与的场景中获得文化滋养,需在特色、品质、文化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民俗游要做好特色文章,避免千篇一律。各地应深挖地域文化特质,将传统习俗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鲜活场景。以“龙舟文化”为例,除观赛外,它可以延伸出民俗表演、手工艺体验、主题美食、文化民宿、非遗“大观园”等多元场景。要避免同质化竞争,立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定位,打造独特文旅标识,在市场中形成辨识度和美誉度。

  民俗游要聚焦品质服务,提升体验质感。游客追求的是悠然自得的尽兴体验,而非“人从众”的拥挤喧嚣。各地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建立科学分流机制,避免因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而引发拥堵、安全等问题。提升硬件“硬实力”的同时,还要持续提升服务“软实力”,以品质化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让民俗游从“短暂出圈”走向“持久出彩”。

  民俗游要坚持文化赋能,呵护本真内核。民俗开发要警惕过度商业化稀释文化内涵,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要将民俗游打造成文化传播载体,通过沉浸式场景设计、互动化项目设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知传统风貌、领悟文化精髓,实现功能价值、文化价值和情绪价值的多维输出。

  又是一年端午至。当民俗基因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当传统习俗与现代服务体验同频共振,精彩民俗游必将持续释放活力,为文旅消费注入源头活水,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央广网评论员 文峰)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水危机威胁世界和平

(二)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促进强制报告制度落实。为激发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从业人员报告积极性,推动激励机制制度化,威宁县未保委出台《关于对履行强制报告制度职责人员的奖惩工作方案》。根据该方案,樊某某被奖励1000元。目前,该县已累计对12名履行强制报告人员给予奖励。同时,检察、公安等单位联合开展督促住宿经营者落实强制报告制度的“护苗”专项行动,督促落实“五必须”规定,责令600余家违法住宿经营者进行整改,行政处罚50余次,其中吊销许可证2家。2023年,该县住宿经营者报告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线索26件次,同比上升136%,当地发生在住宿经营场所的性侵害案件同比下降86%。

(深港双城故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10年 延续港中大创校先贤精神

近期,中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草场步对此颇为关注:“这一举措值得欢迎。此外,中国拟允许在北京、上海、南京、福州等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政策也令人瞩目。中国持续扩大开放,外商参与空间更加广阔。”

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发生3.3级地震 震源深度18千米

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传承人傅天龙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以茶为媒,增进交流,推动中外茶叶贸易合作,让“中国春天的味道”走向世界。

(杭州亚运会)全红婵女子10米台登顶 中国跳水队再入两金

为何仰韶先民要在器物上绘制花瓣纹?王宏民认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植物的生长规律已有观察,花具有生命繁衍的意义,在生活器物上描绘出花的纹饰是一种对生命繁衍的美好寄托,这是“繁衍之花”。

宁检机关2023年以来起诉严重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犯罪44件

在南昌职业大学陶瓷学院里,一块块瓷泥在台湾师生们的手里变化出各类造型。来自台湾淡江大学的洪楷蔚正和同学们一起围坐在工作台旁,沉浸式体验陶瓷文化。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